课程名称:德语(二)、德语(四)
教学模式:超星学习通+微信群
教学原则:方式改变,质量不变
在2020年这个春天,教师与学生们隔着屏幕,以网络课堂的方式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面对新的教学技术的挑战,我们逐渐战胜了起初的焦虑和畏难情绪,正在适应这场教学革命带来的改变。老师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内容,也要同时掌握线上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一、平台选择和课程搭建
从接到学校线上授课的通知之日起,我就开始积极准备,认真查找各种教学资源。但是在慕课平台挑选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德语相关课程与我们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匹配,于是决定在超星学习通自建课程。
建课初期,参加网络培训、与同事交流讨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在线平台的使用;熟悉操作流程后,结合二外德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成果导向,搭建课程体系,设计各种线上教学的可能性。通过EV录屏软件,将讲解课程PPT的过程制作成视频,并上传至相应章节。
二、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授课班级为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学生基础好,知识面宽,在第二外语的学习和中西文化对比方面具有优势。18级学生处于德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学中需要激发兴趣为主,语言文化相融合,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17级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德语学习,已经掌握了德语的基本知识,对德国文化有了基本了解。因此在讲解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尽量深挖教材内容,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因此,德语二外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语言知识目标:学习和巩固语音知识,正确拼读词汇和句子;利用基础语法和词汇遣词造句;
2. 语言能力目标:提高语言能力,能够和德国人进行简单的交际;学会探究语言和分析文化,锻炼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发现语言之“趣”,文化之“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于这个课程目标,在课程设计时,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各章节的习题,讨论和章节测试,并由此展开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德语(二)课程主体分为六个单元,涉及饮食、租房、购物、旅游、就医、交通,采用情景教学法,注重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除讲授课本知识点,另选取由德国人演绎和配音的视频作为素材,语言地道、场景真实,为学生营造立体式、浸入式的学习。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1.重新制作PPT,提前一周录制好教学视频
考虑到大部分同学没有教材,所以重新制作了课件,内容尽量详实,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标记,以达到见屏如见书的效果。将以前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划分知识重点,每个知识点录制10-15分钟的视频,使学生们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每次录屏之前,会将PPT内容重演一遍,确保教学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没有内容遗漏,熟谙学生听课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之前讲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复述。
2. 针对知识点,设计课后作业、讨论题等
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点,设计相关的课后题,作业适量难度适中。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也能保持学习兴趣。通过学习通的统计功能,老师也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并根据错误率,对语法的难点痛点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讨论题目的设计主要用来弥补因时间问题而无法展开的话题,以及作为相关国情文化的扩展。同样的问题,如果在线下课堂提出,一方面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充分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因为性格等各方面原因,有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或提问,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线上平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德语(四)课程的第五单元,我们学习德国名人和城市,根据学习进度,共设计了三个讨论话题,分别为“你知道哪些德国名人和城市?”、“请同学们试着翻译一首德语诗!”、“请分享一首你喜欢的歌德爱情诗并介绍创作背景!”。学生们都积极参与了讨论话题,尤其在翻译德语诗这个环节,大家各显神通,给一首大白话的德语情诗增添了无数美好的意象。
3. 微信群辅导答疑,课堂沟通无障碍
每节课我会在微信群通知学生签到,安排观看学习通里的相关视频并完成作业,时间为一小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一个小时,我们在微信群进行辅导答疑。
我会根据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在微信群里设置一些小练习,比如,请同学们翻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命令式句子;用情态动词造句,分享自己宅在家中get的新技能;德语和英语介词比较;朗读单词和课文等等。同学们非常配合,读课文也克服了害羞等情绪方面的因素,每位同学都能按要求将录音作业发到微信群。我感到,隔着屏幕学生们的发言反而更大胆一些,大家喜欢用打字+表情包的方式互动。教师也能深入了解每位同学的情况,做到“点对点”地反馈。同学们的认真也很另我感动,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听力水平,每个单元我选取了德国人录制的视频作为听写的任务,这对于二外学习者来说极具挑战性,但是学生们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大部分同学四分钟的视频反复听了40-120分钟,交了一份份令老师感动的答案。
教学空间虽改变,但不变的是老师们一如既往对教学的严谨和热忱;希望同学们隔着屏幕也能够感受到这份热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参与,让“网络教学”始终保持热度不减。